核技術及應用(學科代碼:082703)
一、培養目標
本學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在粒子加速器物理與技術、核電子學、輻射技術等方面,具有堅實寬厚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熟練掌握相應的現代實驗技術,熟練地掌握英語,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前沿和動態,能獨立開展本學科科學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學位獲得者應能承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業的科研、教學及技術管理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粒子加速器物理、技術與工程;2. 同步輻射光源物理與技術;3. 先進光源物理與技術;4.束測技術;5. 脈沖功率與高能量密度技術;6. 電磁場及微波高頻技術;7. 短波光學物理與技術;8. 驅動源用加速器概念;9. 真空物理與技術;10. 精密工程測量技術。 11. 核電子學。
三、學制及學分
1.碩士培養模式
本學科碩士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一般需要3年。研究生在申請碩士學位前,必須取得總學分不低于35分。其中公共必修課(英語I、政治I)為7學分,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為2學分,本專業課程(包括基礎課和專業課)不少于26學分,而基礎課不少于10學分。
2.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
本學科取得碩博連讀資格的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一般需要5-6年。研究生在申請博士學位前,取得總學分應不少于45學分:公共必修課(英語I、英語II、政治I、政治II)11學分,學位論文開題報告2學分,專業綜合知識答辯為2學分,專業課程(包括基礎課和專業課)不少于30學分,其中基礎課不少于10學分,博士層次的課程不少于4學分。
3.普通博士生培養模式
已取得碩士學位的本學科博士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一般需要3-4年。研究生在申請博士學位前,必須取得總學分不低于10分,其中公共必修課(英語II、政治II)為4學分,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為2學分,博士層次的課程不少于4學分。
4.成績要求
公共必修課(英語、政治)考核成績通過后方可申請學位(每個學生最多有三次參加基礎英語過關考試的機會)。所有課程成績必須達到及格(百分制的60分)以上,且基礎課加權平均成績達到優良(不低于75分)方可申請學位。
四、課程設置
1.英語、政治等公共必修課和必修環節按研究生院統一要求。
2.根據研究方向的差異,學生選課時,下例設置的基礎課學分不得少于5學分,不足部分可選修相關專業同等層次課程。專業課所占比例可由導師自己決定,但選修的其他專業課程必須是相關層次的選修課程。
基礎課:
NU05101 核科學與技術概論(4) |
NU05102 同步輻射光源物理引論(2) |
NU05104 核能物理與技術概論(3) |
NU15201 加速器物理學(4) |
NU15202 輻射劑量與防護(3) |
NU15203 電子儲存環物理(2) |
ES15204 近代信息處理(4) |
|
專業課:
NU15210 束流光學(3) |
NU15211 加速器磁場技術(2) |
NU15212 加速器微波及高頻技術(3) |
NU15213 (超高)真空物理與技術(2) |
NU15214 加速器束流診斷與控制(2) |
NU15215 信號、噪聲與抗干擾技術(2) |
NU15216 高等電動力學(3) |
NU15217 高等經典力學(4) |
NU15218 核技術工程前沿進展(2) |
NU15701 加速器調束實驗(2) |
NU16201 加速器理論(2) |
ES14202 快電子學(3) |
NU16203 新加速器原理(1) |
NU16202 束流不穩定性概論(2) |
NU16205 自由電子激光物理導論(2) |
NU16204 直線加速器(2) |
NU16206 文獻閱讀與分析(2) |
|
五、培養計劃的制定及相關要求
導師根據本學科制定的培養方案,結合各位研究生的具體情況,要認真制定培養計劃。
培養計劃的內容包括:研究生課程清單、研究生學術訓練、實踐環節(應用型研究生必需)、研究方向等。課程學習計劃應在研究生入學后2周內制定,研究生據此計劃按學期在網上辦理選課手續。
研究生入學后一年(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學生在獲得博士資格后一年)組織各學科點檢查與審核研究生培養計劃。計劃實行中,如果因特殊情況需要變動,須及時修改,經學科點審核后,報學院備案。
六、科研能力的要求
1. 研究生應了解所從事的研究方向的發展動態,熟悉相關文獻。
研究生應至少掌握英語,能順利閱讀本專業的外文科技文獻,初步具備撰寫英語論文及進行英語口頭報告的能力。
3. 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作學術報告,聽學術報告、講座等)。參加學術活動應填寫《碩士研究生學術活動考核表》,如參加活動達到10次以上可由教學秘書負責審核,審核通過,計1學分。
4.博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爭取參加本領域較高級別的學術會議。導師根據培養需要決定博士生是否參加學術會議以及參加學術會議的主題與類型。參加國際會議并進行論文交流可獲1個學分,記入專業課中。
5.除了能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工作外,研究生還應該具有相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作風嚴謹,有較好的科研道德。
6. 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申請碩士或博士學位前,必須滿足相應的學科學位分委員會規定的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具體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參考指南》。
七、學位論文及其相關要求
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引導博士生選擇學科前沿領域課題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的課題,突出學位論文的創新性和先進性。應鼓勵碩士生參與導師承擔的科研項目,注意選擇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課題,學位論文要有新見解。
1. 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之前,必須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結合研究課題,確定自己的學位論文題目,并進行論文開題、方案論證、和填寫開題報告,經導師和開題報告評審組組長簽字認可。開題報告未通過者,由評審小組作出終止培養或允許重新開題決定。若重新開題,需經本人申請,導師同意,一般由原評審小組成員進行評審,報學院備案。開題報告的時間由導師決定。
開題評議組通常由3-5 名本學科、專業和相關學科、專業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組成。
2.對學位論文的具體要求參照研究生院有關規定。學位論文的評閱與答辯等要求參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位授予實施細則》。
補充說明:“核電子學”方向的培養方案詳見理學院規定。
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學科代碼:082704)
一、培養目標
本學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在中子物理與核安全、輻射防護與環保、精確放療物理與技術等方面,具有堅實寬厚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熟練掌握相應的現代實驗技術,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前沿和動態,能獨立開展本學科科學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學位獲得者應能承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業的科研、教學及開發管理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輻射防護與環保;2. 中子物理與核安全;3. 精確放療物理與技術。
三、學制及學分
1.碩士培養模式
本學科碩士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一般需要3年。研究生在申請碩士學位前,必須取得總學分不低于35分。其中公共必修課(英語I、政治I)為7學分,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為2學分,本專業課程(包括基礎課和專業課)不少于26學分,而基礎課不少于10學分。
2.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
本學科取得碩博連讀資格的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一般需要5-6年。研究生在申請博士學位前,必須取得總學分不低于45分(包括碩士階段)。其中公共必修課(英語I、英語II、政治I、政治II)為11學分,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為2學分,專業綜合知識答辯為2學分,專業課程(包括基礎課和專業課)不少于30學分,基礎課不少于10學分,博士層次的課程不少于4學分。
3.普通博士生培養模式
已取得碩士學位的本學科博士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一般需要3-4年。研究生在申請博士學位前,必須取得總學分不低于10分,其中公共必修課(英語II、政治II)為4學分,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為2學分,博士層次的課程不少于4學分。
4.成績要求
公共必修課(英語、政治)考核成績通過后方可申請學位(每個學生最多有三次參加基礎英語過關考試的機會)。所有課程成績必須達到及格(百分制的60分)以上,且基礎課加權平均成績達到優良(不低于75分)方可申請學位。
四、課程設置
1.英語、政治等公共必修課和必修環節按研究生院統一要求。
2.根據研究方向的差異,學生選課時,下例設置的基礎課學分不得少于5學分,不足部分可選修相關專業同等層次課程。專業課所占比例可由導師自己決定,但選修的其他專業課程必須是相關層次的選修課程。
基礎課:
NU05101 核科學與技術概論(4) |
NU34201 核安全學(2) |
NU56201 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3) |
NU55202 放射生物學理論與實踐(3) |
NU15201 加速器物理學(4) |
NU55201 現代輻射探測與測量(4) |
|
|
專業課:
NU55203 人體解剖學與實驗(4) |
NU55204 放射腫瘤學與前沿(3) |
NU55205 醫學成像與圖像處理(3) |
NU35204概率安全/可靠性軟件開發(2) |
NU56202 風險評估理論與方法(2) |
NU56203 現代醫學儀器概論(2) |
NU56204 放療計劃與驗證(2) |
NU56205 文獻閱讀與分析(2) |
五、培養計劃的制定
導師根據本學科制定的培養方案,結合各位研究生的具體情況,要認真制定培養計劃。
培養計劃的內容包括:研究生課程清單、研究生學術訓練、實踐環節(應用型研究生必需)、研究方向等。課程學習計劃應在研究生入學后2周內制定,研究生據此計劃按學期在網上辦理選課手續。
研究生入學后一年(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學生在獲得博士資格后一年)組織各學科點檢查與審核研究生培養計劃。計劃實行中,如果因特殊情況需要變動,須及時修改,經學科點審核后,報學院備案!
六、科研能力要求
1. 研究生應了解所從事的研究方向的發展動態,熟悉相關文獻。
研究生應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順利閱讀本專業的外文科技文獻,初步具備寫外文論文及進行口頭報告的能力。
3. 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作學術報告,聽學術報告、講座等),參加學術活動應填寫《碩士研究生學術活動考核表》,如參加活動達到10次以上可由教學秘書負責審核,審核通過,計1學分。
4.博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爭取參加本領域較高級別的學術會議。導師根據培養需要決定博士生是否參加學術會議以及參加學術會議的主題與類型。參加國際會議并進行論文交流可獲1個學分,記入專業課中。
5.除了能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工作外,研究生還應該具有相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作風嚴謹,有較好的科研道德。
6.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申請碩士或博士學位前,必須滿足相應的學科學位分委員會規定的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具體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參考指南》。
七、學位論文及相關要求
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引導博士生選擇學科前沿領域課題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的課題,突出學位論文的創新性和先進性。應鼓勵碩士生參與導師承擔的科研項目,注意選擇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課題,學位論文要有新見解。
1. 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之前,必須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并結合研究課題,確定自己的學位論文題目,并進行論文開題、方案論證、和填寫開題報告,經導師和開題報告評審組組長簽字認可。開題報告未通過者,由評審小組作出終止培養或允許重新開題決定。若重新開題,需經本人申請,導師同意,一般由原評審小組成員進行評審,報學院備案。開題報告時間由導師決定。
開題評議組通常由 3-5名本學科、專業和相關學科、專業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組成;
2.對學位論文的具體要求參照研究生院有關規定。學位論文的評閱與答辯等要求參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位授予實施細則》。
3.鑒于本學科的研究方向與物理學、計算機、材料學、生物學、環境科學以及其他學科有交叉,凡在經我校相關學位分委員會認定、校學位委員會認可的期刊上發表(或被接收發表)的與學位論文相關的研究性學術論文,都可以提交本學位分委員會討論后認定。
同步輻射及應用(學科代碼:082720)
一、培養目標
本學科(包含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在同步輻射實驗技術及方法、同步輻射光學工程、同步輻射在各學科中的應用、先進光源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應掌握本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從事科研工作或較強的實際工作的能力。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應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厚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掌握科研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本學科國內外現狀和發展動態,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獨立開展本學科研究或技術工作的能力,在科學研究或專門技術上能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
1. 同步輻射實驗技術及方法;2. 同步輻射光學工程; 3. 同步輻射在各學科中的應用(含交叉學科):1) 同步輻射在凝聚態物理中的應用,2) 同步輻射在化學中的應用,3) 同步輻射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4) 同步輻射在生物科學中的應用。
三、學制及學分
1.碩士培養模式
本學科碩士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一般需要3年。研究生在申請碩士學位前,必須取得總學分不低于35分。其中公共必修課(英語I、政治I)為7學分,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為2學分,本專業課程(包括基礎課和專業課)不少于26學分,而基礎課不少于10學分。
2.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
本學科取得碩博連讀資格的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一般需要5-6年。研究生在申請博士學位前,必須取得總學分不低于45分(包括碩士階段)。其中公共必修課(英語I、英語II、I政治I、政治II)為11學分,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為2學分,專業綜合知識答辯為2學分,專業課程(包括基礎課和專業課)不少于34學分,基礎課不少于10學分,博士層次的課程不少于4學分。
3.普通博士生培養模式
已取得碩士學位的本學科博士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一般需要3-4年。研究生在申請博士學位前,必須取得總學分不低于10分,其中公共必修課(英語II、政治II)為4學分,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為2學分,博士層次的課程不少于4學分。
4.成績要求
公共必修課(英語、政治)考核成績通過后方可申請學位(每個學生最多有三次參加基礎英語過關考試的機會)。所有課程成績必須達到及格(百分制的60分)以上,且基礎課加權平均成績達到優良(不低于75分)方可申請學位。
四、課程設置
1.英語、政治等公共必修課和必修環節按研究生院統一要求。
2.根據研究方向的差異,學生選課時,下例設置的基礎課學分不得少于5學分,不足部分可選修相關專業同等層次課程。專業課所占比例可由導師自己決定,但選修的其他專業課程必須是相關層次的選修課程。
基礎課:
NU05101 核科學與技術概論(4) |
NU05102 同步輻射光源物理引論(2) |
NU05103 同步輻射應用基礎(4) |
NU25203 同步輻射技術及應用(4) |
NU25204 同步輻射束線光學(3) |
NU15202 輻射劑量與防護(1) |
專業課:
NU25210 同步輻射實驗技術(2) |
NU15213 電子儲存環物理(2) |
NU15210 束流光學(3) |
NU15213 (超高)真空物理與技術(2) |
NU15215 信號噪聲與抗干擾技術(2) |
NU26201 同步輻射應用進展(2) |
NU26202 文獻閱讀與分析(2) |
NU16205 自由電子激光物理導論(2) |
ES14202 快電子學(3) |
|
|
|
五、培養計劃的制定
導師根據本學科制定的培養方案,結合各位研究生的具體情況,要認真制定培養計劃。
培養計劃的內容包括:研究生課程清單、研究生學術訓練、實踐環節(應用型研究生必需)、研究方向等。課程學習計劃應在研究生入學后2周內制定,研究生據此計劃按學期在網上辦理選課手續。
研究生入學后一年(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學生在獲得博士資格后一年)組織各學科點檢查與審核研究生培養計劃。計劃實行中,如果因特殊情況需要變動,須及時修改,經學科點審核后,報學院備案。
六、科研能力要求
1. 研究生應了解所從事的研究方向的發展動態,熟悉相關文獻。
研究生應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順利閱讀本專業的外文科技文獻,初步具備寫外文論文及進行口頭報告的能力。
3. 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作學術報告,聽學術報告、講座等)。參加學術活動應填寫《碩士研究生學術活動考核表》,如參加活動達到10次以上可由教學秘書負責審核。審核通過,計1學分。
4.博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爭取參加本領域較高級別的學術會議。導師根據培養需要決定博士生是否參加學術會議以及參加學術會議的主題與類型。參加國際會議并進行論文交流可獲1個學分,記入選修課中。
5.除了能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工作外,研究生還應該具有相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作風嚴謹,有較好的科研道德。
6. 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申請碩士或博士學位前,必須滿足相應的學科學位分委員會規定的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具體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參考指南》。
七、學位論文及相關要求
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引導博士生選擇學科前沿領域課題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的課題,突出學位論文的創新性和先進性。應鼓勵碩士生參與導師承擔的科研項目,注意選擇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課題,學位論文要有新見解。
1. 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之前,必須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并結合研究課題,確定自己的學位論文題目,并進行論文開題,和方案論證。填寫開題報告,經導師和開題報告評審組組長簽字認可。開題報告未通過者,由評審小組作出終止培養或允許重新開題決定。若重新開題,需經本人申請,導師同意,一般由原評審小組成員進行評審,報學院備案。開題報告的時間由導師決定。
開題評議組通常由3-5 名本學科、專業和相關學科、專業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組成。
2.對學位論文的撰寫要求參照研究生院有關規定。學位論文的評閱與答辯等要求參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位授予實施細則》。
3.鑒于本學科的研究方向與物理學、材料學、生物學、化學以及其他學科有交叉,凡在經我校相關學位分委員會認定、校學位委員會認可的期刊上發表(或被接收發表)的與學位論文相關的研究性學術論文,都可以提交本學位分委員會討論后認定。